40億全捐
緬懷將軍風骨
國軍秋祭忘唱國歌
這譲我想到一段早年的將軍故事
日前清早爬陽明山絹絲瀑布步道
遇到一群熱情山友
其中有一位是已故前空軍總司令、華航董事長烏鉞的公子
大家開心的聊了一會兒
也讓我想起一段有關「轉型正義」的故事
現在的中華航空公司
是於1959年由一批資深空軍軍官所創立
當時登記資本額僅40萬
華航初期只有2架PBY水陸兩用機
及C-45、C-46運輸機各1架
飛行器及飛行員都是向空軍借調
C-45原用於載貨
後來委由台北一間家具行
改裝為50多人座的客機
可見當時華航資源之拮据
靠著對國家的強烈使命感
華航以老舊的飛機
從支援金馬前線運輸
執行寮國、越南及高棉戰地空中任務
到陸續開闢國內外航線
篳路藍縷,艱苦經營
從無到有的開啟了台灣的民航事業
華航在成長茁壯的過程中
雖受政府低利貸款等扶助
及草創期的軍方物資支援
但除此之外
經濟上完全自力更生
到了1988年
華航成立近30年
公司規模已不可同日而語
此時必須面對的問題來了
當年胼手胝足創業的股東們
許多陸續過世
為了維持股份有限公司的型態
名義上股份還掛在
原始股東或繼承人身上
形成了「人頭」股東的特殊情況
這些股東數十年來雖擁有股份
但僅領取象徵性的車馬費
均未分取股利
但若持股人動了私心
要將股份「據為己有」
也還真的沒輒
然而
華航自創始元老到後繼者
憑著對國家、對華航的忠誠
無一對「法律上持股」懷有私慾
1987年底
早年曾任華航總經理
時任華航董事長的烏鉞
代表全體董事拜訪陳長文律師
請他研究提供
可確保華航永續經營的方案
陳長文建議
股東把股票捐出來成立「財團法人中華航空發展事業基金會」
秉持著當初創辦華航不謀私利的傳統
所有股東都同意捐出近40億元的股票
(當年的40億可是天價)
成立航發會為華航新股東
讓華航維持民營公司型態
航發會並同時肩負起
協助國家航空事業發展的使命
烏鉞等27名股東
對40億的股份毫無眷戀
心中只想著
怎麼對國家最好、對華航最好
高風亮節,讓人欽佩不已
這項方案
獲當時已臥病在床的經國先生同意
解決了華航非官非民的問題
是真正化解歷史爭議的轉型正義
對比之下
轉型正義在當今喊得響亮
但展現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光景
不見正義,只有鬥爭清算、強取豪奪
政客掏空國產,政黨寄生國家
令人唏噓